摘 要:科研項目管理一直是國家的重中之重,關系著國家財政支出的效益和效果,財政部頒布了關于績效管理的指導性文件,對重大項目試點抽查。科研項目績效評價體系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對科研項目績效評價改進的探討具有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分析科研項目績效評價的不足,對改進科研項目績效評價提出了一些建議:一是提高績效管理意識;二是制定切實可行的科研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三是建設科研項目績效評價結果信息平臺。
關鍵詞:科研項目;績效評價;改進
一、科研項目績效評價的背景
我國在2005年由財政部頒布了《中央部門預算支出績效考核管理辦法(試行)》(財預〔2005〕86號),從此對預算項目支出的績效管理有了規范指引,使績效評價的構建有了良好的基礎。此后,財政部陸續在2009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分別頒布了關于績效管理的文件。在2015年連續頒布了兩個辦法,即《預算績效管理工作考核辦法》(財預〔2015〕22號)和《中央部門預算績效目標管理辦法》(財預〔2015〕88號);在2016年對軍工項目頒布了《關于試行軍工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通知》(財防便函〔2016〕119號);2017年頒布了《中央部門預算管理工作考核評比辦法》(財預〔2017〕61號)。目前,項目績效評價工作主要以財政部頒布的相關文件為主導,財政部門的績效評價貫穿于所有的項目資金,并要求對重大專項項目必須進行績效評價。
國外對政府以及軍方績效評價的應用較早也較成熟,美國聯邦政府于1842年開始對政府公務員進行績效考核。我國對科研項目的績效評價管理實踐起步較晚,近年來正在不斷探索科研項目績效管理的應用。隨著對科研項目績效管理實踐的增加,對科研項目績效管理信息的不斷積累,科研項目績效評價管理的建立健全也將逐漸完善。
二、我國科研項目績效評價的不足
我國大部分科學事業單位沒有構建完善的科研項目績效評價體系,使得我國的科研項目管理水平相對偏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科研項目績效評價的重視程度不夠
由于一些單位認為績效評價增加了工作量,項目承擔單位、科研項目負責人認為科研任務都有相關部門、相關文件的管理和規定,績效評價約束了對科研項目的自主管理。項目承擔單位和科研項目負責人比較認同人力資源的績效考核,其直接關系自身的福利待遇,相對于科研項目績效評價結果的認識來說認識不統一,認識程度不高。一方面,因為科研項目績效評價是在財政部主導下開展,需要科研單位與日常項目管理工作相結合;另一方面,從財政部門對評價結果的應用來看,限于人力資源等多方面的限制,目前績效評價多是要求科研項目管理部門自評或是委托中介機構進行評價。作為項目承擔單位和項目負責人只是做到按照財政部門的工作要求完成項目績效評價,難以認真領會財政部門的體系指標進行項目績效評價,真正與項目的日常管理融合起來。在實際工作中,科研項目管理部門和項目負責人更注重項目立項和驗收,僅僅把項目績效評價作為一項任務完成,對項目績效評價的重視不足。
(二)尚未建立全過程的科研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科研項目績效評價在學術界已然成為一個重要研究課題。由于我國科研項目績效評價的起步較晚,雖然績效考核和預算管理的融合已得到國家的重視和運用,但科研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還處于試用階段,設定的評價指標體系仍不能準確反映特定項目的績效特征,很難對科研項目績效做出準確度量。各個行業科研項目日常管理都有國家相關文件的規定和要求,科研單位項目管理在項目分類的基礎上,對符合要求的納入財政部項目庫,設定績效目標、編制資金預算、進行過程監控,最后對項目進行檢查驗收。目前,雖然財政部對科研項目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具有前瞻性,在重大項目中開展重點績效評價,并進行中期績效評價試點。但是,由于科研項目績效評價在行業層面、部門層面上屬于事后靜態評價,科研項目管理和經費執行全過程的動態評價在制度上、技術上,缺乏有效可行的頂層設計,還不能真正發揮績效評價的導向功能,僅僅是事后評價,沒有深入到科研項目日常管理的全過程中,仍未建立與項目預算、項目管理相結合的全面的、動態的科研項目績效評價體系。
(三)績效評價結果的分析利用不夠
第一,我國的科研績效評價結果的應用對技術成果轉化和技術開發的認定和評價體系忽略了“市場價值”,取得的好多科研成果缺乏應用價值,核心關鍵技術沒有取得突破,攻關方向偏差,技術空心化問題突出。第二,科研項目績效評價結果都是在項目完成之后,較少關注項目執行的過程,注重對科研項目產出和結果的關注,忽視了科研人員在進行科研過程中提出的建設性和有效性的意見,也不能促進科研項目的持續發展,績效評價流于形式。第三,科研活動是一種創新性活動,一些項目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周期較長,用現在的績效指標去衡量,會產生局限或偏差。第四,科研成果的形式多種多樣,科研單位的研發會有很大跨度,尤其是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形成軍民融合格局,需要國防建設對經濟建設發揮拉動作用,現在科研單位軍民融合項目立項的越來越多,對其績效評價的應用分析,還需進一步加強。第五,不同科研成果的價值判斷、可持續發展、特有的創造性,需要有科學的依據,在衡量上需要統一的量化標準,將科研項目分類管理,建立有效績效評價結果具體的應用機制,實際操作中難度很大。
三、科研項目績效評價的幾點建議
(一)提高績效管理思想意識
個人績效水平決定著部門的績效水平,部門績效水平又決定著企業的績效水平。為了提升科研單位績效評價水平,首先要進行績效管理意識的培養,單位要根據實際情況定期組織培訓,設立可行的績效考核目標,落實責任,讓所有的職工認識到科研項目績效評價的重要性,對項目成員實行激勵機制,提高人員待遇,通過引進人才、薪酬激勵來加強團隊建設,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
反之,企業的績效水平制約著部門績效水平,部門績效水平也制約著個人績效水平。為科研項目績效評價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制度和機制保障,進行頂層設計,充分發揮績效評價的判斷功能、預測功能、戰略傳達管理功能和導向功能,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加強人員之間、部門之間的協作能力,提升單位的監管作用。
(二)制定切實可行的科研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制定績效評價工作方案,明確績效評價指標、評價標準、評價方法,使績效評價體系科學化,保證績效評價體系的操作性,這一體系應包括:績效目標,資金分配落實辦法,組織實施,項目產出、項目效益。績效目標是開展績效評價的重要基礎和依據,目標要明確可行,合理合規;資金要落實到位,按進度完成;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建立健全制度,監管有效;項目實際產出與項目目標的完成情況;項目效益的社會性、經濟性、可持續性和科技成果轉化。在體系建立和應用過程中,單位結合實際,協同合作,為實現戰略目標,有效利用有形和無形資源,分析各個指標的因果關系,同時,還應全面參考同行業、國內外相關指標體系進行調研、測算、分析、評價,不斷修訂與完善單位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三)建設科研項目績效評價結果信息平臺
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科研單位大多只負責科研項目的完成或者是針對產品和商品的技術攻關項目研發。從長遠看,科研項目績效評價體系的運用就是要對科研項目進行分類管理,對科研成果進行信息平臺建設,建立績效評價結果數據庫可以推動資源共享,信息資源多次利用,挖掘有價值的信息,提升核心競爭力。不斷完善績效評價結果應用,可為項目績效管理提供決策依據、信息支持、加強資金監控,有了此平臺對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情況及效益的考評可進行持續性管理和跟蹤,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提升,使科研項目績效評價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綜上所述,建立科學、規范的科研項目績效評價體系是需要不斷實踐完善的過程,需要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建立長期有效的溝通反饋機制,在不斷摸索、積極探索中逐步成熟。
參考文獻
[1]張玉臣,王兆歡.公共科研項目的基本追求及績效評價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 2014(1).
[2]彭志芳,劉慶華,王英,尚會君,王琨,張瑞琛.科研項目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優化研究[J].中國財政,2018(18).
[3]張騰,王瑩,林玲,陸學文,周娜,郭媛嫣,沈建新.科研項目績效評價的問題與對策[J].江蘇農業科學,2012(5).
作者:王琳玲(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65)
本文2019年發表于《納稅》